王椿教授: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、移植方案及复发应对
2025-8-5Q1:近年来,针对难治性AML的治疗不断探索,包括靶向治疗、免疫治疗和细胞治疗等。您如何评价目前我国这类患者的整体治疗现状?
王椿教授:近年来,急性髓系白血病(AML)治疗领域取得的最重要突破在于对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。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为什么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,这促使研究者系统性地探索导致治疗失败的基因突变谱。基于这些分子机制的研究成果,才使得针对特定突变开发靶向药物成为可能。
目前临床上可用的靶向药物种类日益丰富,以全球首个血液肿瘤靶向药物伊马替尼为例,该药物通过精准靶向BCR-ABL融合基因,使慢性髓系白血病转变为可长期控制的慢性疾病,甚至实现临床治愈。
在AML治疗方面,靶向药物的应用确实改善了部分难治性患者的预后。对于传统化疗无效的患者,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可获得缓解。然而,这类药物仍存在明显局限性,单药治疗往往难以避免复发。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(allo-HSCT)作为传统治愈手段,其疗效同样受到诸多限制:首先,未达缓解状态时强行移植的患者复发率显著增高;其次,即便成功移植,部分患者仍面临复发风险。
靶向药物的引入为移植策略带来了重要变革:一方面,对于化疗耐药的患者,靶向药物可诱导疾病缓解,使其获得移植机会;另一方面,移植后采用靶向药物维持治疗可显著降低复发风险。临床数据显示,有了靶向药物的加持使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得到明显提升,这主要归功于复发率的有效控制。
值得注意的是,相较于淋巴细胞白血病,髓系白血病的细胞治疗研究进展相对缓慢。尽管开展了大量临床试验,但由于靶点选择困难、肿瘤异质性高等因素,目前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。因此,靶向药物联合allo-HSCT仍然是当前AML治疗的主要治愈性方案。
Q2: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仍被认为是治疗难治性AML的最重要“潜在治愈”方式。您认为在哪些患者中应尽早考虑移植?
王椿教授:目前AML的治疗策略已经非常明确,关键在于精准分层治疗。过去我们倾向于对所有患者进行移植,但现在认识到部分患者仅通过化疗就能获得长期生存,这种治疗方式的代价最小。因此,我们的核心任务是通过精准分层筛选出这些患者。
目前全球主要参照欧洲白血病预后分层方案,将患者分为低危、中危和高危三组:低危患者明确不需要移植,单纯化疗的治愈率可达50%-60%;高危患者由于存在不良基因特征,化疗后几乎都会复发,因此无论是否达到缓解都需要移植,否则预后极差;
最具争议的是中危患者群体,根据欧洲白血病指南和我国临床实践,目前中危患者仍被建议考虑异基因移植。这说明现有的靶向药物和化疗方案对这部分患者的疗效仍不够理想。我们的治疗目标是让患者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收益。虽然移植是风险较高、技术要求较高的"终极手段",但在当前阶段,中危患者在确诊后仍需讨论移植的可行性。
Q3:移植后复发仍是难治性AML的主要死亡原因。您在临床中如何优化复发风险分层与监测?
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仍是当前移植失败的首要原因。随着支持治疗的进步,过去因GVHD和感染导致的死亡率已显著降低,这使得复发问题愈发凸显。要解决这一问题,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:
首先,移植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。理想情况下,患者应达到MRD(微小残留病灶)阴性状态再进行移植。然而,临床实践中存在两类特殊人群:一类是无法达到血液学缓解的患者,另一类是必须移植的高危患者。我们中心的病例数据显示,78%的移植患者属于未缓解状态,面临的复发挑战更为严峻。
在移植方案制定上,关键在于平衡预处理强度:预处理方案需要精准把控剂量强度,剂量过高会增加移植相关死亡率,剂量过低则会导致复发风险上升。
移植后的管理同样关键,主要包括三大策略:①多参数MRD监测体系: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术、嵌合状态分析和基因检测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监测,确保在血液学复发前就能及时发现复发迹象(血液学复发后的挽救治疗成功率仅20-30%)并及时干预;②靶向药物维持治疗:已有大量证据表明,单靠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(GVL)不足以预防复发,靶向药物的早期干预能显著降低复发率;③免疫调节策略:我们中心的特色是采用干扰素治疗,通过尽早减停免疫抑制剂和长效干扰素来激活移植物抗宿主效应,相比淋巴细胞输注(可能引发严重GVHD或骨髓抑制),这种方法更为安全可控。
值得一提的是,我们团队在国内早先开展了嵌合状态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,这项技术现已在各中心普及。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策略,我们能够更有效地管理移植后患者,提高总体生存率。